抚养孩子是动物的本能,赡养父母是社会性的要求。所以狼群爱幼是出了名的,至于尊老,我觉得用词不大准确,那应该叫养老。
狼群大多由七匹狼组成,一对狼王狼后和五个子女。狼群中只有狼王狼后拥有生育权,子女和外来归顺者是否有生育权要看年景如何,猎物丰富的年头才可以。所以一般情况下,狼群中出生的狼崽都是狼王狼后的后代,与其它几个成员是一奶同胞的血亲关系,它们会得到所有成员的照料。即使是等级较低的外来归顺者的后代,也会得到整个狼群的喂养与保护。外出狩猎的狼会揣着满肚子的食物回到巢穴,将半消化的肉泥吐给狼崽吃。
与其它大多数动物不同,老年狼并不会被群体驱逐或抛弃。它们一般会与群体共同生活,不管是失去王位的老狼王还是衰老的低等级成员。
不过,它们在群体中的等级会随着衰老一降到底,即使是老狼王,它也会失去指挥权、交配权和优先进食权。狼群外出狩猎时,衰老的狼也会跟随群体一同行动,负责堵截骚扰等辅助任务。捕到猎物后,它们得在一边静静地等待,等到其它狼都吃饱了才能去进食。
不要觉得狼群不够意思,在自然界所有群居动物中,它们几乎是最讲“孝道”的了,其它群居动物往往会驱逐(甚至杀死)衰老或重伤的成员,任它自生自灭。没有哪只野生动物是老死的,往往是体能从颠峰跌落后不久就死去了,这就是大自然残酷的真相。
比如狼在野生环境下最多能活12年,但在动物园中饲养的狼普遍能活到20岁以上。当然这并不是说动物园是企好地方。
多说一句,羊羔跪乳是因为腿太长,不跪着够不着;乌鸦反哺是因为一些鸟类有互相喂食的习惯(如鹦鹉),不是出于“孝”。野生条件下,赡养行为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所以野生动物能做到狼这种程度的真心不多(一些齿鲸类可以)。
爱幼是天性,而尊老不是。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们发现直到5万年前,才出现了在牙齿全部脱落后仍存活了很长时间的人类。就是说古人类在约5万年前才开始有了赡养老人的行为。到了3万年前,“祖父母群体”才开始成为人类氏族中的普遍现象,当然,那时候的祖父母也就40来岁。
赡养的动机:对人类来说,力量、速度已经不是最重要的生存保障了,智慧才是。经验丰富的老人积累了大量生存智慧,他们是家族群体的重要智囊,这是早期人类(5到10万年前)赡养老人的动机之一。
孝道与智慧(文明)是同时出现的,老人群体出现的时间与人类文明萌芽的时间高度吻合。所以很多人(包括我)认为赡养长辈的行为使人类可以从老人的言传身教中汲取生存的智慧,正是赡养行为的产生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演(进)化速度,使人类成了地球生物之王。
图:打制石器
再说感情方面,亲情的纽带将氏族连结在一起,团结一心,共渡难关;感恩、共情与道德让我们绝不轻易抛弃亲人,即使他们已经不能带来什么利益。人类是万物之灵,是文明生物,不奉行丛林法则那一套,甚至可以说文明的本质就是反自然、反本性的。于是人类用道德与情感不断对动物性进行修正,赡养年老的父母,以便他们可以分配到青壮年的劳动成果。
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文明可以保证人类年老的时候可以比较体面地活着,不必被弱肉强食。中国人有孝的传统,孝的基因,有人做过一项研究:在看到母亲的名字时,中国人的大脑兴奋区域与看到自己名字时候是相同的,欧美的人则是不同的。
但愿我们能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永远保持下去。
人与动物都有感情的
狼群当然的,都是要真正、互相团结的、猎食的时候。若是攻击大的动物、它们都是团结在一起一齐攻击大动物的、有一句话叫、好虎架不住一群狼、若是一个狼群、即便是老虎也招架不住、因为它是团结的力量就大、若是狼群里有一条狼被攻击死了、这时候狼在攻击的时候、全的都是要和出命的往上攻击、若要是这种情况、它们就连丝毫的都不怕死了、拼着命的往上攻击。民间流传了一句话、就是把狼打臊了、狼就和出命的往上攻击、这个是最危险的。
完全正确。
狼有狼群
留言